她是一名低調(diào)內(nèi)斂、淡泊名利的知識女性,如果選擇一個詞來形容她的性格,那就是——人淡如菊。走近她的人都會不由得被她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間所散發(fā)出的那種當下難得的“真”與“純”的氣息所打動。
她是一名任勞任怨、耕耘不息的優(yōu)秀教師,如果選擇一個詞來形容她對于事業(yè)的態(tài)度,那就是——紅心似火。熟悉她的同事都說她的確是將一顆紅心毫無保留、無怨無悔地奉獻給了教育事業(yè),她對于工作那種熱情似火、百折不撓的態(tài)度與她柔弱文雅的氣質(zhì)形成了強烈反差。
她的名字叫王琳芳,今年55歲,徐州開放大學信息科學與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一位在教學戰(zhàn)線上辛勤耕耘了34年,桃李滿天下的女教師。
人們總是說,教師就像春蠶,直到最后一刻還在吐絲奉獻,又像紅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在第34個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記者走近王琳芳,分享與感悟她從教多年的酸甜苦辣與人生心得,由此也對教師像春蠶像蠟燭一樣的奉獻精神,有了一次非常深刻又感性的認識與理解。
用心靈贏得心靈 以真情換來真情
對待教育事業(yè),王琳芳老師有自己的理解:“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是老師和家長的寶貝,鼓勵、賞識對于孩子更重要。絕不能輕易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記得幾年前,有一位農(nóng)村來的同學剛?cè)雽W時,缺乏奮斗目標和學習動力,成天渾渾噩噩,上課時總是昏昏欲睡,作業(yè)也不做??吹竭@位同學的狀態(tài),王老師的心里很是著急,并暗暗尋找改變這位學生的教育方法。
在王老師建的競賽興趣QQ群里,有一次,她突然發(fā)現(xiàn)那位上課愛睡覺的同學進群了,而且老師在群里發(fā)布問題時偶爾也搶答一下。王老師意識到這是一個改變與教育學生的機會,于是在向群里發(fā)布問題時就經(jīng)常故意“點名”要那個學生回答,當他答對的時候,就給予及時肯定與表揚。王老師又悄悄囑咐其他同學,多點那位同學的名讓他回答問題。這一招還真有用!從此后那位同學的學習興趣逐漸提高了,老師又給予認真輔導,不久那位學生仿佛變了一個人一樣,不僅學習積極主動,成績在班級里躍進前列,還通過了國家二級C語言證書的考試,并獲得了藍橋杯全國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省賽二等獎的好成績。畢業(yè)后這位同學找到了理想工作,依然保持著勤于鉆研的習慣,并自費學習了另一門計算機程序語言,看到這位同學可喜的轉(zhuǎn)變與良好的發(fā)展,王琳芳老師備感欣慰:“只有這時,才是讓我真正有成就感的時候,讓我感受到我這個老師沒有白當!”
王老師愛學生,把他們當成自己的親人一樣關(guān)愛的例子還有很多。有一次聽一位同學說,別的系有一位女孩是孤兒,生活不易,王老師聽了這話后回家將較新的四季衣服整理了兩大箱送給了那位同學。還有一位家境不好的同學,親戚送的舊筆記本電腦無法聯(lián)網(wǎng),王老師立刻買了一張無線網(wǎng)卡送給他;發(fā)現(xiàn)有一位同學冬天時光著膀子套一件棉襖,王老師了解到他的家境艱難,于是幫助他到學工處申領(lǐng)了助學金,平時也經(jīng)常給他塞個購物卡或現(xiàn)金。
談及自己為什么這么真心實意地對待學生,王老師并沒什么豪言壯語。“我的想法很簡單。很多學生都是從農(nóng)村來的,家境并不好,學費對于他們的家庭并不是個小數(shù)目。人家愿意花這個錢把孩子送到我們學校來,作為老師,就應該扎扎實實教會他們有一技之長,將來可以憑本事找到一份相對理想的工作,改變自己與家庭的命運。”這就是王琳芳老師無論如何也要把事業(yè)做好的驅(qū)動力,樸實的話語,卻飽含了對學生的濃濃真情。
有人說“用心靈贏得心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王老師慈母般的溫情,換回了學生們的愛。每逢過節(jié)時,她的桌子上便被學生悄悄放上明信片、小盆景、水果等;知道她的腰椎不好,上電腦課時同學們會主動幫她搬來凳子,對她說:“老師,您坐下講”;還有一個同學去了她家時,看到她廚房用的刷碗布是絲瓜筋,專門從家里種的絲瓜里挑了兩個大的挖出絲瓜筋送給她……
胸懷大局天地寬 衣帶漸寬終不悔
熟悉王琳芳老師的人都說,像她那樣沒有私心,胸襟開闊的人真的很難得了。她曾經(jīng)毫不吝嗇地將自己多年總結(jié)的教案設計和課件交給了年輕教師,以便幫助她們快速提高教學技能。有人說她是傻冒:“這么多年的心血,夠出幾本書了,怎么能輕易送人呢?”
帶隊參加省里的競賽時,她不僅輔導自己團隊的學生,也無私地輔導別人團隊的學生。在帶領(lǐng)學生做實驗時,有時機械零件缺了,她就自掏腰包網(wǎng)上或親自跑到電子城購買,從不找單位報銷;當單位同事打電話請教她問題時,正在廚房炒菜的她會說:“你等下,我這就關(guān)了火,馬上去開電腦”;學校里的很多老師找她求助,問她借書借資料,她從不推辭…… 生活中的她說話柔聲細語,從不爭名奪利,把很多機會讓給了更年輕的教師,只顧默默做好自己的事情。
徐州開放大學的辦學理念之一是校企合作、產(chǎn)教融合,辦適應市場需求的大學,為此,王老師向畢業(yè)生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取得過國家二級C語言證書,獲得過大賽獎項的學生在人才市場很“吃香”,甚至比畢業(yè)證還有用。受此啟發(fā),王老師決定利用業(yè)余時間,為學生輔導國家二級C語言資格技能考試,參加藍橋杯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
王老師建了QQ群,會在資格考試與大賽之前的幾個月,每天在機房等學生,每次都會義務輔導一到兩個小時甚至更久,有時候忙完回到家中已是晚上10點多。有些學生可能不知道考證和參加比賽的意義,王老師甚至還在機房里準備了零食,吸引學生來學習。
由于長期辛勞,王老師10年前患上了腰椎肩盤突出癥,近來加重后,影響到坐骨神經(jīng),腿部經(jīng)常如灌鉛般腫脹難受,為了緩解不適,她常常拿個凳子,把腿翹在上面舒展一下。無論腰腿有多么不適,她從不請假,生怕耽誤教學進度。這個病坐久了站久了都會影響到腰腿,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她就經(jīng)常拿個墊子跪著給同學們講課。
“只要付出,就總會有回報,或大或小。不努力,就什么都沒有。”王琳芳老師說她始終堅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功夫不負有心人,從教多年來她收獲了累累碩果。她培養(yǎng)的學生在全國程序設計大賽上取得過特等獎,在省程序設計大賽上取得一等獎,還有的考取了含金量很高的國家二級C語言證書,有20余人在全國省市級大賽中獲獎,她本人在徐州市首屆“聯(lián)通杯”大學生ACM-程序設計大賽中取得最佳教練獎。這些年來,王老師的獲獎證書堆起來有厚厚一摞。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眨眼間王琳芳老師已在教學崗位奮斗了34個年頭,從稚氣未脫的小姑娘成長為碩果累累的優(yōu)秀教師。因教學成績突出,敬業(yè)愛崗,王琳芳老師多次被評為省、市開放大學系統(tǒng)優(yōu)秀教師,入選“江蘇開放大學學術(shù)帶頭人培養(yǎng)對象”、“江蘇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帶頭人”;榮獲“徐州市勞動模范”、“江蘇省教育科技系統(tǒng)五一巾幗標兵”、“徐州市十佳師德模范”等稱號。
三尺講臺,三寸舌,三寸筆,三千桃李;
一腔熱忱,一肩風,一肩月,一座豐碑。
王琳芳老師30多年的從教歷程,點點滴滴的凡人小事,卻折射出閃光高尚的人格魅力;毫無修飾的樸實話語,卻蘊藏著樸素動人的真情實感。她以謙虛友善、樂于助人的為人處世態(tài)度,兢兢業(yè)業(yè)、滿腔熱忱的學習工作態(tài)度,給全校師生樹起了一面旗幟。她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播撒一種情懷:教師,你的名字是奉獻!
(黨政辦公室、信電學院)